巴赫存在于每一首音乐中....

巴赫的音乐包罗万象、贯通一切,具有普世的特征。
正如诗人约瑟夫·布罗德斯基((Joseph Brodsky)所说: “巴赫存在于每一首音乐中,上帝存在于我们每一个人心中”。巴赫是整个基督教世界的现象。他的音乐超越了宗教的界限,从最原始的意义上讲是普世的,因为它属于全世界以及每一个人。

巴赫可以被称之为东正教作曲家,因为他一生都在学习正确地赞美上帝:他在自己的每份手稿上都会写上 “荣耀只归于上帝”(Soli Deo gloria),“耶稣,帮助我!”(Jesu, juva) ,这些笔迹对他来说不是口头上的表达,而是贯穿他全部作品的信仰告白。音乐于他而言就是对上帝的一种礼拜[1]。
巴赫曾经是一位真正的天主教徒,天主教亦称“公教”,其名称源自希腊文“Katholikos”,意思是“完全的”、“普世的”、“大公的”,所以被称为公教。巴赫认为教会是普世的身体,是对上帝的全体礼赞,他认为自己的音乐只不过是唱诗班歌颂上帝荣耀的声音之一。当然,巴赫一生始终是其路德宗的虔诚教徒。
但是,正如阿尔伯特·史威哲(Albert Schweitzer)所说,巴赫(Bach)的真正宗教甚至不是正统路德宗,而是神秘主义[2]。因为巴赫的音乐具有深奥的神秘特质,全部都是以祈祷和侍奉上帝的行为为基础的 ,超越了宗教的界限,是全人类的财产。
像任何先知一样,在他所生活的国家和时代,巴赫并没有得到真正的欣赏,他的知名度主要来自人们对其作为一名管风琴演奏大师的认同;而作为作曲家,他的名望并未达到身后的高度。当时,在整个德国,作曲家格卡尔·菲利普·泰勒曼(Karl Philipp Telemann )的名字早已名扬四海,而现在已经很少有人知晓,当时亨德尔(Handel)在整个欧洲赢得了巨大的声誉。

卡尔·菲利普·泰勒曼   



乔治·弗里德里希·亨德尔   

巴赫死后几乎立即被彻底遗忘。在其去世之后出版的《赋格的艺术》这一音乐艺术最深层次的最伟大的杰作,当时却似乎无人欣赏: 巴赫的儿子卡尔·菲利普·伊曼纽尔 (Carl Philipp Emanuel) 连30多个复本都没有卖出去,最终,不得不靠拍卖该出版物的印刷纸模来弥补损失[3]。

 到了18世纪,伊曼纽尔·巴赫(Emmanuel Bach)被公认为伟大的作曲家,却只有为数不多的人知道他的父亲约翰·塞巴斯蒂安的作品[4] 。据说,有一次在莱比锡圣托马斯教堂演奏巴赫的经文歌时,莫扎特也来到这里,刚听了几个小节后便惊呼道:“这是什么曲子?” ,于是他开始凝神倾听。演出结束后,他请求阅览全部现有的巴赫乐谱。当时没有乐谱,但是找到了声部。于是,莫扎特把所有声部都握在手中,并放在膝盖和最近的椅子上,开始翻看,直到读完才肯站起来[5]。

莫扎特和巴赫

莫扎特晚年最伟大、最深刻的作品《安魂曲》无疑便是受到了巴赫的深远影响。但是,莫扎特只是为数不多的特例:18世纪的多数音乐家甚至都不知道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的名字。 而巴赫(Bach)的音乐之所以能够在19世纪得到复兴,则与“门德尔松(Mendelssohn)”这个名字息息相关。门德尔松在熟悉了巴赫的曲谱之后说道:“这位莱比锡的乐队指挥,是上帝的使者+,具有基于感性又超越感性的神秘特质” [6]。
巴赫音乐真正凯旋而归的时刻,当属20岁的门德尔松于1829年在莱比锡演奏《圣马修激情》曲之时,这位历史上最伟大作曲家的音乐得到了真正的回归,从那以后,巴赫就不再被遗忘,并且声望在逐年攀升。继门德尔松之后,所有伟大的作曲家,包括贝多芬、勃拉姆斯、肖斯塔科维奇和施尼特克,都将巴赫视为音乐和精神灵感的不竭来源。

如果说在“殷勤的”十八世纪,巴赫的音乐已经过时了,它变得老套并显得乏味,那么在十九世纪、二十世纪,及至现在 - 二十一世纪初,巴赫的音乐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具现代感。我们这个时代的人,经历了20世纪的恐惧和动荡,也曾尝试在没有上帝的情况下去改变世界,但是最终对这些人道主义尝试失去了信心,而巴赫(Bach)的作品充满深度和悲剧成分,特别贴近我们这个时代的人。人类花了几个世纪的时间才认识到了巴赫的倾心所悟:世上没有而且不可能存在真正的幸福,除非侍奉并歌颂上帝的荣耀。 
 
巴赫本人以谦恭而著称,从来不会过高的评价自己。他认为自己主要的积极品质就是热爱工作。当被问及他如何在艺术上达到如此完美时,巴赫谦虚地回答:“我只是告诉自己要勤奋。凡是同样努力的人都会取得相同的成就 [7]。
巴赫一直认为自己是一个学生,而不是老师。在童年和青少年时期,他不想父母知道暗地里借着烛光抄写过许多老一辈德国大师的乐谱,也曾经走过许多路,为的是能听到名管风琴家迪特里希·布克斯特胡德(Detrich Buxtehude)的演奏。后来,即使到了成年,他也没有停止过抄写帕莱斯特里那、弗雷斯科巴尔迪、泰勒曼[8]的音乐,改编维瓦尔第和其他意大利作曲家的作品,他一生都在谦虚地向这些人学习作曲技巧。
巴赫生活在巴洛克时期,但是他的音乐并没有建立在这个时代特点之上。相反,作为作曲家的巴赫与当时的艺术发展方向是相悖的。
巴赫所处时代的特征是艺术朝着世俗化、人文化的快速发展:充满欲望和缺点的人正日益受到推崇,艺术中为上帝保留的空间越来越少。而巴赫的儿子们后来就生活在这个轻佻和轻浮的“殷勤时代”。在巴赫身上,事实恰恰相反:他的音乐中,关于人的主题越来越少,越来越多的在歌颂上帝。在巴赫后期的音乐中,哥特式音乐比巴洛克音乐多得多:就像德国古老的哥特式大教堂一样,巴赫的全部音乐都面向天堂、面向上帝, 在传递对上帝的信仰,充满着神性的光辉,他在用自己的音乐与上帝对话。巴赫的晚期作品《音乐的奉献》和《赋格的艺术》最终使我们摆脱了巴洛克时代的印记,回到了布克斯特胡德和帕切尔贝尔时代。
由此,我们得出一个关键结论:巴赫艺术并非现代意义上的“艺术”,他的作品不是为了艺术而存在。如果按照时间分组,古代和中世纪与新时期艺术的根本区别在于它们的方向不同:古代和中世纪艺术皆以上帝为主题,而新时期艺术则以人为本。
古代艺术真谛的主要标准是对传统的忠诚,植根于前几代人的经验。而在新时期,真正艺术的主要标准在于它的独特之处、新颖性和与此前作品的与众不同。
巴赫处在这两种文化、世界观和两种对立艺术观的交汇时期。当然,他属于根植传统、信仰、礼拜与宗教的文化的一部分,这种文化只在巴赫之后才从其宗教根源中分离出来。
巴赫不曾追求原创,也没有强求创新。每次坐下来谱写新曲的时候,他都会首先演奏其他作曲家的一些作品,以从中汲取灵感。他不在意借用别人的主题,常常借鉴过来作为他的赋格曲、众赞歌、经文歌、康塔塔和音乐会的基础。巴赫从不觉得自己是一个孤立的天才,高于自己同时代的其他人,他只觉得自己属于伟大的音乐传统,是它的一部分。++他的音乐之所以新颖独特、无与伦比,其秘密正是在于他没有脱离过去,而是借鉴了令他敬仰的前辈们的经验。
巴赫是虔诚的信仰者。 他不仅是一位路德教徒,还是一位精通宗教事务的神学家。他的图书馆收藏了路德全集以及其他许多作品,诸如阿恩特的《真正的基督教》,这本书曾经在18世纪在俄罗斯被圣迪米特里·罗斯托夫斯基和蒂洪·扎东斯基所传阅。
关于巴赫的路德教和他所生活的时代,能说的太多,在我看来,可以总结重点如下。许多现代的东正教徒和天主教徒习惯于将自己视为宗教传统(真正的)的承载者,而将路德教和其他新教教徒视为自由、轻松的不完整的基督教代表。然而,在巴赫时代情况并非如此。路德教的出现,在历史上是基于对中世纪时期天主教教会弊端的反抗而产生的,这些弊端被认为是对基督信仰和教会实践最原始教义、教规和洞悉一切的一种曲解。
路德教徒们曾经致力于使基督教回归到他们所认为的起源于最初几百年的原始传统。而由于许多原因,他们未能实现这一追求。 但路德和他的追随者们认为基督教迷失在了中世纪天主教中,那时他们非常向往传统的、真正的基督教。最终,路德教徒建立了自己的传统,并严格遵守了几个世纪。

 
有一位晚年时期从路德教改信东正教的著名现代神学家,在他的著作《神学家巴赫》中表达了这样的观点,即:如果今天路德的所有诗篇都因为某种原因而消失了,可以根据巴赫的乐谱毫不费力的将它们找回。的确,巴赫将大部分路德教会的赞美诗都变成了音乐。正是这些赞美诗构成了巴赫时代路德教徒用心建立的宗教传统的基础。而巴赫本人就是这个创作过程的一部分。
在巴赫所生活的时代,世界已经开始走向革命混乱的深渊,从18世纪末到20世纪初这段时间,革命覆盖了整个欧洲。年轻的伏尔泰是和巴赫同一个时代的人,他是人文主义者、自然神论者,也是“启蒙运动”思想的先知。
巴赫死后四十年,法国大革命爆发,这是一系列以“人权”名义进行的、夺去数百万人生命的流血政变的开端。所有这些又是为了人类,就像在基督教出现之前的异教时代一样,宣称人类是“万物的尺度”。 他们开始忘记上帝是宇宙的创造者和主宰。
在革命时代,人们重犯了古代祖先的错误,并开始一座又一座地建造巴别塔(宗教圣传中的高塔)。然后,这些高塔接二连三地倒下,将建筑工人们埋在废墟之下。
但这个过程与巴赫全然无关,因为他一辈子都生活在另外一个维度。他的生命遵循的不是世俗的、而是教会的年历。巴赫在每个星期日之前必定会写一首“新”的康塔塔颂赞歌,在圣周之前曾经创作过圣马太或圣约翰《受难曲》;复活节前夕写过《复活节清唱剧》,又专门为圣诞节创作了《圣诞节清唱剧》。正是这些接踵而至的宗教节日,这些神圣的纪念日构筑了他一生的创作生涯。他所处的时代文化与上帝信仰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而他却越来越深入到信仰和祈祷冥想的深处。在世界变得日趋人文化和非基督教化的背景下,哲学家们醉心于发明使人类幸福的理论, 而巴赫则从心底唱出了上帝之音。
站在21世纪的门槛上,我们清楚地看到:任何动荡都不会撼动人类对巴赫的爱,就像它们无法动摇人类灵魂对上帝的爱一样。 巴赫的音乐仍然是让``生命之海'' 所有波浪四散飞溅的岩石。
 
资料来源:Pravmir.r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