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会坚信其生活是有受圣灵默感的人而安排的。这个默感是教会生活的基础,不可能是假的。同时教会是神人的团体,其中也有人可以创造的空间,就是说有些因素是历史条件下产生的且具有临时性质。圣传中最具变化性的部分是有助于安排事主圣礼、祈祷生活甚至日常生活的仪式。
有些仪式进行方式是由上帝开启的。例如感恩祭奥秘是由基督自己制定的。同时大部分仪式是由人制定的并决定于制定人的灵性文化水平和神学知识水平。通常仪式之所以会发生改变是因为其产生的环境有了变化而并不是因为以前的方案是错误的。有时候正相反,对待形式的保守态度及忘记了最初的内容会导致重新定义并给予其新含义*。
*例如大祭礼仪中的带福音书的小入式。在古代福音书并不是放在至圣所里的至圣台上,而是在一个特别的地方(скевофилакионе就是宝库的意思),在至圣所之外。当需要诵读圣经的时候,神职人员隆重地将之从藏经处取出并送到至圣所里。而现在的福音小入式已没有以前的实际意义,但获得了象征意义:描绘的是主耶稣基督行进到世间来讲道。关于此事及某些别的的仪式的历史和发展可以参见乌阿伊布留的《正教圣体血礼:拜占庭仪式的感恩祭礼的发展》。
因此研究仪式与教会真正圣传相符性的教会科学十分重要,其所起的作用必须高度评价。
按照传统,确定圣传形式的真实性的首先标准是古老性和权威性,例如,有大圣巴西略和圣金口约翰大祭礼仪经文。但还有另一个标准就是不与教会的教理相矛盾,这也很重要,而许多民俗传统与其是相矛盾的,具有多神教的特征。最后一个需要遵守的标准就是圣传形式在拯救道路上的合理性和成果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