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邪情欲念与苦难

教会斯拉夫文中,“邪情欲念”一词有“苦难”之意(而由此字又可衍生出“受难者”14一词,意即忍受苦难折磨的人)。事实上,疾病或其他任何事物对人的折磨都比不上自己的邪欲——即生了深根的罪。

起初罪使人在犯罪时获得满足感,然后,人便开始受罪奴役:“所有犯罪的人就是罪的奴隶。”(约翰福音8:34)。

每种邪欲无疑能予人满足感,但同时,邪欲也虐待、折磨、奴役着罪人。

关于人对邪欲的依赖关系,最为鲜明的例子非酒瘾与毒瘾莫属。对上了瘾的人而言,酒精和毒品不但已成了灵魂的一部份,亦已进入其体内的新陈代谢系统中,并参与各器官的生化反应;换言之,此乃兼属灵魂与肉体的依赖关系。因此,欲根除此一依赖,必须双管齐下——同时治疗灵魂与肉体。然究其根本,其肇因乃罪与邪欲。酒精与毒品成瘾者,他家庭破碎、被解雇、朋友离他远去;而他将上述所有代价作为供物,向邪情欲念献祭。酒精、毒品成瘾者为了满足瘾头,愿意犯下任何罪行,无怪乎高达百分之九十的杀人罪行都是在酒精和毒品的作用下发生的,可见酒毒之魔害人之甚!

尽管相较之下,其他的邪情欲念对灵魂的奴役并不亚于酒精和毒品,然由于酒、毒造成的依赖不仅是灵魂上的,更是肉体上的,故更加剧了其对人的奴役程度。

远离教会与属灵生活的人常常只看见教会生活对人的约束。更有此般传闻:这些禁忌、限制是凭空臆造的,只为使人们的生活复杂化。

正教信仰中,没有任何事是偶然或多馀的,一切都是和谐且有规律的。属灵世界与物质世界相同,有着自己的法则;而一如大自然的法则,属灵世界的法则亦不可违反,否则将导致损失或灾难。而在属灵世界的法则中,其中一部份便以诫命的形式呈现,护助我们免祸。诫命乃道德指示,我们可将其比拟为写有警语的告示牌:“小心高压!”、“致命危险,勿入!”、“止步!放射污染区!”,亦可将其比拟为某些危险液体的标签:“有毒”、“具毒性”……等。

当然,我们被赋予选择的自由,但若我们不读取这些警语,届时也只能怨自己了。属灵世界法则虽极细微却严格,而罪乃对其违背。罪首先将伤害带给罪人自己,而后加上邪情欲念,罪所带来的伤害便屡次增强,因罪行已变得更为频繁,且已养成慢性病的特质。

“邪欲”一词具两层意义。

第一层意义:一如圣天梯成德者约翰所言,“当邪情欲念已寄居于灵魂良久,且其透过习惯,恍若已成灵魂之天性,此时的邪情欲念便名为恶习,而处于此阶段的灵魂已养成恣意追求恶习之性情。”(《天梯》15:73)。换言之,邪欲已大于罪本身,因邪情欲念乃属罪之依赖,使人受特定恶习奴役。

第二层意义:邪欲一词乃整群罪的联结总称。举例而言,圣伊格纳提·布列察尼诺夫15所编撰的《八类主要邪情欲念及其分枝》16一书便列出了八类邪情欲念,每类之下又列出与该类邪情欲念相联结的罪恶清单,例如:“愤怒:暴躁,接受愤怒的念头,想像愤怒与报复,狂暴的心,心智不清,不断地叫骂,争吵和辱骂之字眼,打人,推人,杀人,记仇,憎恨,敌视,复仇,诽谤,定罪,怨怒亲友旁人”。

绝大部分的圣教父皆道,邪情欲念共涵盖以下八类17:贪食、淫行、贪财、愤怒、悲伤、沮丧、虚荣、傲慢。

而谈及邪情欲念时,有些人将悲伤与沮丧归至同一类。然事实上,悲伤与沮丧并不完全相同,此待稍后讨论。

有时此八类邪情欲念又被称为“亡罪”,而其之所以得此名,乃因当邪情欲念完全掌控人时,便会摧毁其属灵生活,剥夺救恩,并导致永恒的死亡。据众圣教父所言,每种邪情欲念背后皆有特定的恶魔,而对任一恶魔的依赖皆会使人受该等恶习奴役。上述学说起源于福音书:“污灵离了人身,走遍无水之地寻找安歇之处,却找不到。就说:‘我要回到我原来的屋里去。’他到了,看见里面打扫干净,修饰好了,就去另带了七个比自己更恶的灵来,都进去住在那里。那人后来的景况比先前更坏了。”(路加福音
11:24-26)。

将邪情欲念归为七类的论述文章则通常由天主教的神学家执笔,如汤玛斯·阿奎那18。数字“七”在西方具特别涵意。

邪情欲念乃人的本性与需求二者之变质。人性中本具饮食的需求及传宗接代的渴望。愤怒可为正义的(例如对自身罪恶,或对信仰之敌、祖国之敌的怒火),亦可使人犯下杀罪;节俭可劣变为恋财;我们为近人之亡悲痛,然哀伤不应转变为绝望;笃志达成目标和坚忍不拔的精神亦不应变质为傲慢。

有位天主教神学家便为之举了一个栩栩如生的例子,他将邪情欲念比为狗:当狗儿被拴上狗链,坐着替我们看家时甚好;但当它爬上餐桌,贪婪地扒食我们的食物时,那可就糟了。

罗马的圣约翰.卡西安19曾言及邪情欲念可分为属灵魂的——意即肇因于灵魂的倾向——和属肉体的。属灵魂的邪情欲念如:愤怒、沮丧、骄傲等,此类邪欲喂养灵魂快感;而属肉体的邪欲则发自肉体,如:贪食、淫欲等,其喂养肉体快感。而由于人兼具灵魂和肉体属性,故邪欲既能毁灭灵魂,亦能摧毁肉体。

圣约翰亦写道,前六类邪情欲念环环相扣,“过量的前一类邪情欲念导致后一类邪欲的发动”。举例而言:暴食生淫欲,淫欲生恋财,恋财生愤怒,愤怒生忧伤,忧伤生沮丧。而欲根治上述任一邪欲,则须先根除位于其前之肇因。例如:欲克胜淫欲,则须克制贪食;欲克胜忧伤,则须压制愤怒,以此类推20。 

不同于前述六类邪情欲念,虚荣和傲慢二类较为特别,但两者仍具关联性。虚荣给予傲慢开端,欲克制骄傲,则须先克胜虚荣。众圣教父道,若干邪情欲念透过肉体实现,但其根本乃源自灵魂,自人心而发。一如福音书所言:“因为出于心里的有种种恶念,如凶杀、奸淫、淫乱、偷盗、伪证、毁谤。这些才玷污人。”(马太福音15:18-20)。最可怕的是肉体——人常用以犯罪的工具——会死亡、消逝,然邪欲并不会随着肉体的死亡而消逝——而正是这无法被满足的邪欲,在人死后将继续折磨、灼烧着他。

诸圣教父皆言,在地狱中,这些邪欲情念将不眠不休地继续折磨人,且这折磨比人在世时还厉害,其炽热灼烧一如熊熊烈火。此外,折磨着人的,不仅是那无法被满足的、属肉体的邪情欲念,如淫欲和酒瘾,属灵魂的邪欲,如傲慢、虚荣、愤怒,在地狱亦无法被满足。而最重要的一点:人死后已无法与邪欲抗斗,我们只有在人世时才能与邪欲抗斗——人世的生命本是为了悔改而赐予我们的。

一个人在世时为谁、为何而效力,其所效力的对象于永生中亦将与其同在。若他所效力的对象为邪欲和恶魔,则此二者将在永生中长伴其左右。举例而言,对嗜毒成瘾者而言,永无止境的毒瘾发作状态便是地狱;而对酒瘾者而言,地狱则是永无止境的宿醉。若人在世时所效力的对象为上帝,他便可冀望自己于永生中与上帝同在。

被赐予我们的世间生活乃同永生的准备,而我们在此,在人世时便必须选择:对我们而言,什么是最重要的?生命的意义和快乐又取决于何者,是来自邪情欲念的满足感,抑或是与上帝同在的生活?天堂乃上帝彰显之处,乃人与上帝永恒交流之处,而上帝绝不会将任何人强置于天堂中。

正教大司祭弗谢沃洛德·恰普林21曾阐述此段实际经历:“1990年,复活节次日,科斯辍玛22教区的主教亚历山大23于伊帕基耶夫修道院24举行自宗教迫害时期结束以来,该修道院的第一场圣礼仪。而由于博物馆工作人员强烈抵抗25,直至圣礼仪开始的前一刻,众人竟仍无法确定其否能如期举行。而当主教终于步入教堂,博物馆的女主任和其馀工作人员站立于教堂入口处的门廊,表情愤慨,其中还有几位眼中含泪道:‘神父玷污了艺术的殿堂。十字行中,我手中捧着装满圣水的大缸,主教突然对我说:‘我们去博物馆一趟,去他们的办公室!’我们走入办公室后,主教洪声道:‘基督复活了!’接着便往他们身上撒圣水,而回应我们的,则是充满恶意的扭曲脸孔。或许反抗上帝的人也是如此,他们在越过永生的界线时,拒绝进入天堂,因他们身处其中只会感到无法容忍的难受。”


14 译注:受难者,又译殉教者、蒙难圣徒,страстотерпец, martyr;此字与 “страсть”(邪情欲念)虽为同字根,然意义却相去甚远。

15 译注:圣伊格纳提·布列察尼诺夫,святитель Игнатий Брянчанинов,

St. Ignatius Brianchaninov。

16 译注::《八类主要邪情欲念及其分枝》,Восемь главных страстей с их подразделениями и отраслями.

17 注:东方的众圣教父一致认为邪情欲念共有八种,而西方神学所接受的学说则主张有七种,最初由伟大的圣格里戈里(ГригорийВеликий(Двоеслов), St. GregorytheGreat(Dialogist))提出,后由汤玛斯·阿奎那(Фома Аквинский, Thomas Aquinas)发展出完整的内容。

18 注:东方的众圣教父一致认为邪情欲念共有八种,而西方神学所接受的学说则主张有七种,最初由伟大的圣格里戈里(ГригорийВеликий(Двоеслов), St. GregorytheGreat(Dialogist))提出,后由汤玛斯·阿奎那(Фома Аквинский, Thomas Aquinas)发展出完整的内容。

20 译注:此处所列之邪欲顺序关系乃根据罗马的圣约翰·卡西安之教示,于其他圣教父之著述中,上述邪情欲念具不同的排列顺序。

21 译注:弗谢沃洛德·恰普林,Всеволод Чаплин,Vsevolod Chaplin。

22 译注:科斯辍玛,Кострома,Kostroma。俄罗斯城市名。

23 译注:亚历山大:Александр。

24 译注:伊帕基耶夫修道院,Ипатьевский монастырь,Ipatiev Monastery。俄国1919年十月革命后,正教徒被禁止进入伊帕基耶夫修道院,而修道院内圣礼仪亦被禁止举行,院区内的建筑物被改建为工人宿舍,甚至还增设了体育场与舞台;1958年,修道院被改建为“国立科斯辍玛历史建筑暨艺术博物馆”。

25 译注:苏联时期,正教及其他宗教被认为是前朝遗毒,信仰任一宗教皆会招来当权者的谴责。当时许多教堂和修道院或遭关闭,或遭摧毁,而大部份的神职人员则被杀害或送进监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