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旦既想否定上帝创造物但同时又想拥有之。人在受造的世界中具有上帝的形像,还具有类似于上帝的创造的能力,所以魔鬼对待人的态度是嫉妒:“但因魔鬼的嫉妒,死亡才进入世界”(智2:24)。因为自己因远离上帝而受折磨,撒旦就尽力将人推入同样的状态。其这样做并不是由于对人类福乐的迷失,而是由于对于破坏的有意识的贪婪。魔鬼没有创造的能力,但想拥有某些自己的东西,其只能歪曲上帝的创造物,使他们与自己有些类似。但即使在这些情况下受造物只会引起魔鬼的反感,因人类本身的存在是来源于上帝。
撒旦不可能进入人的生活,除非人自己将其放入。为了能达到此目的,魔鬼就进行欺骗。根据圣经的记载,魔鬼的谎言是亚当从上帝脱离的原因。魔鬼建议人变得“像上帝一样” (创3:5)。这种愿望本身来自于人的特性并符合上帝的旨意,上帝向人呼吁:“你们应是圣的,因为我是圣的”(肋11:44)。但撒旦向人所提出的方法,与达到此目标的是相矛盾的。七世纪的拜占庭神学家宣道者马克西姆是这样解释的,诱惑者建议亚当变得“像上帝一样”,但“且目中是无上帝、超上帝,而不执行上帝的意愿”。
这导致了上帝与人关系断绝的悲剧,在基督教神学里被称为原罪。其严重后果之一是人类天性的损害,其结果就是致命的对于人来说显得是有益的,坏的显得是好的。使徒保禄是这样来描写此双重性:“我所愿意的善,我不去行;而我所不愿意的恶,我却去作。但我所不愿意的,我若去作,那么已不是我作那事,而是在我内的罪恶。所以我发现这条规律:就是我愿意为善的时候,总有邪恶依附着我。因为照我的内心,我是喜悦上帝的法律;可是我发觉在我的肢体内,另有一条法律,与我肢体赞同的法律交战,并把我掳去,叫我隶属于那在我肢体内的罪恶的法律”(罗7:19-23)。人并没有失去选择的自由,但其却变得受限的;实现之需要人的明白事理。这样由于撒旦的欺骗而所做的邪恶行为,人不得不承担后果,因为是由其行为而直接造成的。
使人脱离魔鬼的谎言网是上帝拯救人意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耶稣基督对于自己与撒旦的对立是这样的讲的:“一个人如何能进入壮士的家,抢他的家具?除非先把壮士捆住,然后才抢他的家”(玛12:19)。据亚历山大的西里尔的解释,耶稣是以此来讲撒旦:“抢了他之后,使人不成为其敬拜者,而使人信服去认识上帝”。尽管撒旦谎言的后果继续存在于世界上,其原来的机制已被基督摧毁。如果人信基督,他可以将任何行为和现象与祂对比,这样就可以避免魔鬼的欺骗。埃及的若瑟是这样解释的:“我们像是自由人,任意使自己成为另外一个人的奴隶,但随着时间推移开始清醒并开启忏悔。如果他不向比他更强的求援,则不可能解脱,而做到了,则虚假的主人则知道,他不是他自己的奴隶,由于大能者他什么也不能对他做。这样,很明显,魔鬼对于人是没有权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