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经常会听到“绿色的公司”这样的说法。这讲的是什么意思呢?这个概念可以追溯到心理学家克雷尔·格雷伊夫兹(1914-1986)的理论,他认为人类是从野蛮的生物心理社会形式(原始部落以生存为主要目的)发展到更先进的形式,就是更为仁慈的形式。在2014年弗列杰里克·拉卢将格雷伊夫兹的理论应用到企业管理模式中。拉卢描写了我们今天仍旧可以碰到的机构五个发展阶段,为直观起见每一个阶段就使用了一个颜色。
最后一个,也是最高的第五个阶段的颜色是“碧绿”。弗列杰里克·拉卢是这样总结这个阶段的:“在这个组织里人们不再把自己的公司看成是机构或是机器,而是有灵魂的有机体,在没有管理监督和年度战略计划的情况下能够在需要的轨道上发展……同事们被理解成个性,而不是工具。……公司战略非来自于上层的强加且不会引起抵制”。
只有想象一个公司,在其领导人的会议上同事的孩子却在那里玩耍,这并不是什么不可抗力因素,比如保姆病了,而是正常的情况。每一个员工都具有发言的权利,当有新员工提出什么好的意见,他受到支持,哪怕是在这之前公司的创始人提过什么其他的内容。员工尊敬其领导人,而不怕他。在公司员工之间形成相互信任的关系,实际上是家庭关系。跟顾客的关系也如此。
你可能会讲这是某种乌托邦,是由网络潮人想出来的。在纸上(屏幕上)看起来很顺,但在生活中这不可能有。但不是,“碧绿的”公司是存在的,全世界已经有了成千家了,他们表现出不可置信地有效率,甚至有一些体面而保守的机构,比如“储蓄银行”,也开始使用“碧绿”原则来安排工作。
这么长的引言是为了什么?让我们想一想,教会早在格雷伊夫兹之前,即在奴隶社会的时候,就宣布了许多“碧绿的”内容:教会讲出了我们都是兄弟姐妹,如果想成为最大的就要服侍所有人,需相互承担重担。这不仅仅是言语上——就像使徒路加所写的,在早期的基督教团体里 “众信徒都是一心一意”(宗4:32)。使徒保禄讲,教会是基督的身体(格前12:27),是活的有机体。作为组织机构的教会与“碧绿”公司有一个本质的区别。如果某个人不适合“碧绿”公司的家庭,他就会被解雇(虽然那些执行人员都要带着微笑,都要那么客气),而教会只是在非常极端的情况下才采取这种方式(逐出教会)。这种做法有时候甚至使人懊恼。鲍里斯·巴斯杰尔那克对基督说出了这样的话语:“沿着十字架的边缘你张开手拥抱太多人了”。太多人了……是的,祂就是这样的,我们的主!祂尽力拥抱每一个人,拯救所有人。基督徒不能讲:所有“白的蓬松的”到我们这里来,而“黑的带刺的”到穆斯林等人那里去。主需要各个人。
世间的教会不是“碧绿的”公司,这是医院,“治疗所”。医院里需要规则,疗程和对医生有所听从。当“上帝成为万物之中的万有”(格前15:28),那时新耶路撒冷金色城墙将流露出碧绿颜色(默21:19-20)。